《曾国藩传》——将自己打磨成一个圣人
《曾国藩传》——将自己打磨成一个圣人

《曾国藩传》——将自己打磨成一个圣人

原本天资并不聪颖的曾国藩,通过不断自省、沉淀、磨砺,入翰林,建湘军,平定太平天国、培养人才、整治洋务,成为飘摇大清最后的守护者,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,最终背负骂名,劳累而终。

Q1 为什么会读这本书

  1. 最近比较喜欢看人物传记,人物传记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平,从他的个人经历、得失、选择可以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; 另一方面,一个人的一生少说小百年,这百年间他的一生一定有着时代的背景色。这个人的每个选择和经历也一定和时代息息相关。所以看人物传记也可以从一个角度一窥一个时代。比如这次看《曾国藩传》,也对晚清、对太平天国运动、洋务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。
  2. 毛泽东16岁通读《曾文正公全集》,他读过的《曾文正公全集》至今还保留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。1917年,毛泽东在通读《曾文正公全集》之后,对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进行了一番研究,得出了“愚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”的结论。毛泽东在写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曾提到:尝诵程子之箴,阅曾公(即曾国藩)之书,上溯周公、孔子之训,若曰惟口兴戎,讷言敏行,载在方册,播之千祀。蒋介石案头常年摆着一套《曾文正公全集》,时时翻阅,一生都在研究它。他准备了很多套《曾文正公全集》,经常拿来作为奖赏送人。蒋介石一生推崇、学习、效仿曾国藩,认为曾国藩的著作“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”。得到这两位历史政治风云人物的共同推荐,这位曾公究竟有什么魔力?
  3. 前一段时间去长沙旅游(2023.6.1-2023.6.4),知道了湘军,于是对这位文人出身的湘军创始人的生平,有一些好奇。

Q2 这本书哪些地方值得推荐?

  1. 从内容上讲:这本书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曾国藩的形象,也有优点、也有缺点。同时晚清历史贯穿人物生平,可以通过这本书,一窥当时的社会现象,所以也能理解当时他们一些想法的局限性和无奈。
  2. 从表达上讲:考据比较详实,语言也比较生动,并不枯燥。但是可能也带有一些作者的主观态度,所以为了辩证了解,未来可以再看看其他书籍。(相关包括左宗棠、李鸿章的人物传记、晚清历史书籍等)
  3. 从收获上讲:通过曾国藩的不断自省的一生,给我们很多做人、做事的启示。文末会详细展开。

Q3 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发

  • 从屡考不中,到“考运顺利”,勤能补拙打好基础是一方面,但更重要的是反思为何不足,与优秀者的差距在什么地方,而不是一味使蛮力。

【曾在五次不中后,由于被主考官批评文理不通,大受打击,于是认真反思自己的文章与优秀者的差距,最后终于找到了窍门,在之后的考试中,屡次取得好成绩。并且由于基础扎实,对翰林院的抽考也不畏惧】

  • 以“圣人”为目标,时刻自省。

曾留下了诸多日记。在其日记中,可以看出他以儒家理解中的“圣人”为目标,每日对自己、对人、对事不断思考。于是他发现并格去了自己的少年傲气、也发现了自己心性不定的问题、也在不断思考为什么不被地方官员待见的问题。 能够发现并承认自己的问题很难,愿意并改掉一部分自己更难。曾一辈子都在做这件很难的事。大智若愚。他硬生生通过不断自省把自己磨砺成了一个“圣人”。就自己个人方面,他已经做到了极致。

  • 不看完一本书,不开始下一本。不要惑于在精不在多,而是要一鼓作气,保持状态。

“如煮饭然,歇火则冷,小火则不熟,须用大柴大火易成也。”

  • 欲成事,必须掌握方法,知晓世故。

“世故”现在似乎是一个贬义词,但是其实何尝不是某种社会规则的运行方法? 从个人角度,曾十分清廉,生活节俭,并不贪图想了富贵。但是官场迎来送往,礼金礼节,他也会打点到位。因为他目标明确,他深知自己的目标是“成事”,而不是单单做一个“清官”。因此有时候就必须在所谓的“规则”内办事。 而他也反思在创办湘军的过程中,多有地方官员掣肘,也是从某种程度上源于他的傲慢,自此之后,他也学会了变通与圆滑。

  • 人无完人,他也有私心。

比如让自己的弟弟抢平定太平天国的首功。

  • 南京真的太难了,太不容易了。

南京城有山有水,虎踞龙盘。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,于是在争抢中也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。太平天国抢占南京,烧杀抢掠一通;湘军入城,也是烧杀抢掠。平民之苦,让人心颤。南京钟灵毓秀,六朝古都,不断被摧毁重建。倔强顽强、生生不息。

总结一下曾人生中的几件大事。

(1)考中做官走上仕途.(做官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理想)

(2)官场失望,抓住机会克服困难创办了湘军。(过程中重视军官与士兵情感联结,重视文化建设)

(3)研究船炮,忍辱不发,等准备充分再出山。

(4)遭受质疑和压力,以笨办法“围城打援”,一步一步消灭太平天国在长江上游势力;

(5)裁撤湘军,重视人才培养,培养出李鸿章作为接班人。

(6)处理天津教案,但是被慈溪背刺,(那个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),背负骂名。

他一生都以“圣人”为目标,努力保护这个国家,也提出过谈判中重视实际利益、而不是细枝末节的条款,也推动了送幼童出国开眼看时间。但是摇摇欲坠,腐朽入股的清政府已经难以为继。 大清王朝大厦将倾,非他一木可支。最后呕心沥血,背负骂名,劳累而终,实在是令人唏嘘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